主要行业
- 金融服务 房地产 有色金属
- 医药生物 化工行业 机械设备
- 交通运输 农林牧渔 电子行业
- 新能源 建筑建材 信息服务
- 汽车行业 黑色金属 采掘行业
- 家用电器 餐饮旅游 公用事业
- 商业贸易 信息设备 食品饮料
- 轻工制造 纺织服装 新能源汽车
- 高端装备制造 其他行业
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
股票名称: 中航沈飞 | 股票代码: 600760 | 分享时间:2018-06-12 09:30:19 |
研报栏目: 公司调研 | 研报类型: ![]() | 研报作者: 陆洲,王习 |
研报出处: 东兴证券 | 研报页数: 9 页 | 推荐评级: 强烈推荐 |
研报大小: 1,205 KB | 分享者: Ja****7 | 我要报错 |
事件:
沈飞集团是我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,先后主持设计了歼-5、歼-6、歼-7、歼-8、歼-11、歼-15、歼-16、歼-31等多款歼击机,在67年发展历程中,沈飞集团曾创造过两次业绩高峰,即:抗美援朝之后仿制苏联米格系列飞机、世纪之交引进俄罗斯苏-27并国产化。http://www.hibor.com.cn【慧博投研资讯】
观点:
第一次:抗美援朝之后,仿制苏联米格系列飞机。http://www.hibor.com.cn(慧博投研资讯)
抗美援朝期间,苏联为我国空军提供了大量米格-15歼击机及其改进型米格-15bis歼击机,这些战机展现出了优异的飞行性能和作战性能。战争结束后,我国决定由沈飞来试制米格-15bis歼击机,苏联政府认为彼时的米格-15已经属于落后型号,难以满足我国空军的需求,建议我国试制更加先进的米格-17F歼击机,并向我国移交了制造特许权。1954年10月,航空工业局向沈飞下达了试制米格-17F的命令,并将其命名为歼-5。歼-5于1956年7月首飞成功,于1956年9月正式投入批量生产,于1959年5月停产,三年多的时间里共生产767架,高峰时期每天下线一架。这些飞机成了沈飞的第一桶金,是沈飞第一次业绩高峰的开始。
在经历了第一次试制的成功后,沈飞在歼-5投产仅一年多以后,中苏正式签订协议,由苏联向中国出售米格-19飞机的制造技术,并提供全套技术资料、样机和部分散装件、成品附件。但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,苏联撤走了全部技术专家,沈飞不得不全部靠自主研发。歼-6于1958年12月首飞成功,于1960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,于1983年停产,共生产5205架,这5000多架歼-6主要由沈飞制造,贵飞和昌飞也分担了部分制造任务。歼-6是我国第一种超音速单座双发喷气式战斗机,作为我国六七十年代的主力机型,是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数量最多、服役时间最长、战果最辉煌的国产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
从歼-5系列的767架,到歼-6系列的5000多架,沈飞的业绩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大爆发。为什么沈飞能在那个时期迎来业绩的高峰?首先,在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后,我国意识到了发展军事装备的必要性,而飞机制造更是重中之重。在那个时期,沈飞作为新中国仅有的飞机制造厂,无疑担负起了飞机仿制的重任。即使随后沈飞向外分出了贵州航空工业基地和成都飞机制造厂,但沈飞的业绩一直处于领头羊的位置。其次,虽然完成了我国第一种喷气式飞机歼-5系列的研发和生产,但是国际上的飞机研发更加迅速,所以我国不得不继续加快研制的进程,继而迎来了沈飞业绩大爆发的产品——歼-6系列。5000多架歼-6系列战斗机的生产入役形成了我国的空军力量,同样的也造就了沈飞的业绩大爆发。
随后,沈飞还在米格-21基础上研发了歼-7和歼-8,但歼-7仅生产了十几架就转交给成飞继续生产了,而歼-8在研制过程中恰逢十年动荡,到了八十年代初才正式服役,而歼-8的定位是高空高速截击任务,与当时的空军需求不再相宜,因此,歼-8及其改进型歼-8Ⅱ只生产了380架。在经历了歼-5、歼-6带来的第一次业绩高峰后,沈飞进入了深度调整期。
第二次:世纪之交,引进俄罗斯苏-27并国产化。
80年代末,冰封30年的中苏关系解冻,1989年5月,戈尔巴乔夫访华,重启了中苏军事合作,原先一直处于完全中断状态的中苏军贸重新拉开了帷幕。
1990年,我国与苏联签署了第一批24架苏-27采购合同。1995年,我国与俄罗斯签署了第二批24架苏-27采购合同,同时签署了引进苏-27生产线的协议,根据协议,沈飞在15年时间内制造200架苏-27,其中第一批苏-27的机体全部由俄罗斯提供,以后批次的机体逐步过渡到中国自主制造,但俄罗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飞机所需的发动机及部分配件。由于我国只获得了单座型苏-27的生产许可证,为保证飞行员培训,我国于1999年与俄罗斯签署了第三批28架苏-27UBK双座型的购买合同。至此,我国从俄罗斯引进了苏-27生产线,并进口了三批共76架苏-27,其中包括36架苏-27SK单座型和40架苏-27UBK双座型。
引进苏-27生产线之后,沈飞就开始走上了苏-27的国产化之路。苏-27的国产化是分多个步骤进行的,最初只是将进口的战斗机散件进行组装,这个阶段称为歼-11A,1998年12月16日,歼-11A首飞成功,标志着沈飞建立了一整套第三代重型战斗机的生产总装体系。此后沈飞不断谋求提高歼-11的国产化程度,逐步换装了国产综合航电武器系统、雷达、全玻璃化座舱、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等核心部件,还装备了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和光电瞄准系统,这个阶段称为歼-11B,2003年,歼-11B首飞成功,标志着沈飞具备了自主研制生产第三代重型战斗机的能力。
此后,沈飞还结合歼-11的技术,研制了歼-11D、歼-15、歼-16等战斗机,其中,歼-15作为国产首款舰载机已批量装备辽宁号航母,歼-16也在逐步替代歼轰-7承担对地、对海、制空等多重任务。
中国为引进、掌握苏-27重型战斗机,前后花费了将近200亿美元,超过建国以来对整个航空工业的总投资。受益于此,沈飞吃透了苏-27的技术,完成了歼-11的国产化,并研制了一系列衍生型号,从而将公司业绩推向了第二次高峰,并且这轮业绩高峰仍将持续。
结论:
我们预计公司2018-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41.88亿元/301.56亿元/371.29亿元,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.94亿元/11.41亿元/14.41亿元,同比增长26.48%/27.65%/26.26%;EPS分别为0.64元/0.82元/1.03元,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59X/46X/36X。目前市值对应PS估值2.18倍,考虑到公司目前防务平台的排他地位,给予2.5倍PS,目标市值为605亿元,维持“强烈推荐”投资评级。
风险提示:空军装备列装速度不及预期;民品市场开拓差于预期。
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400-806-1866 举报邮箱:hbzixun@126.com